学生园地

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挣扎——《月亮与六便士》月下读书分享会圆满举办

发布时间: 2025年03月31日 作者: 来源: 点击:


(文/王霜)为积极响应成都大学研究生会关于开展2025年第二期"书海拼图,百院成书——跨院阅读大冒险"研究生阅读交流活动的号召,我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彭永琦带领的"悦读阅好"成都大学阅读队于2025年3月27日在成都大学东盟运动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"理想与现实的永恒挣扎"的阅读分享活动。本次活动由刘亚利同学担任主讲人,旨在通过对威廉·萨默塞特·毛姆经典小说《月亮与六便士》的深入解读,引导同学们思考艺术追求与世俗生活的辩证关系,激发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。

分享会伊始,主讲人刘亚利以“月亮与六便士的隐喻”为切入点,阐述了毛姆作品的深刻内涵。她提到,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追求的小说,更是一部探讨人性、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哲学作品。“月亮”象征着高远的艺术理想与精神自由,而“六便士”则代表世俗的物质生活与社会责任。通过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极端选择,毛姆向读者抛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:在现实的泥泞中,我们能否守护心中的月亮?

随后,主讲人刘亚利从作者毛姆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出发,详细解析了小说的灵感来源。她介绍,毛姆深受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·高更的影响,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正是高更。高更放弃优渥生活、远赴塔希提岛追求艺术梦想的传奇经历,为小说注入了真实而震撼的力量。此外,刘亚利还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背景,分析了毛姆创作时的思想动机——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与对个体自由的呼唤。

紧接着,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,畅谈了对“月亮与六便士”的理解。有的同学表示斯特里克兰德的勇气令人敬佩,但现实中我们往往被‘六便士’束缚,难以迈出追求理想的那一步;有的同学则从职业选择的角度出发,探讨了物质保障与精神自由的平衡问题: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更多选择,但也带来了更多焦虑。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,是我们这代人必须面对的课题;还有同学从悲剧结局入手,反思了理想主义的代价。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的孤独离世,以及他要求烧毁壁画的遗愿,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艺术追求与世俗生活的巨大鸿沟。然而,他的画作最终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,这一结局又引发了关于“艺术永生”与“生命意义”的讨论。

此次《月亮与六便士》读书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文学盛宴,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。通过分享与交流,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毛姆作品的理解,也对自身的理想与现实有了更深刻的反思。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,“悦读阅好”阅读队将继续以书为媒,以文会友,带领更多同学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,让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。